近几年,《自然》等权威科学杂志陆续发表了“脑力视觉”领域的科研成果,为近视、弱视的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大脑视觉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刺激和训练学习,提高大脑处理图像的能力,将视网膜上模糊的成像变得更清晰。
新加坡眼科研究院和新加坡国防医药研究院的研究发现:视力好并不意味着眼球状态最佳,而是在于人脑的视觉处理能力和反应速度。据一项针对16名近视者的研究发现,大脑经过特殊的训练后,即使不戴眼镜、不服药物、不手术,也能看得更清晰(其研究成果已在《自然》杂志发表),成为近视治疗的新方向。
中国中科大周逸峰小组与张雨东小组合作,创造性地将视知觉学习与人眼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视觉神经系统仍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塑性,通过视觉学习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正常成人的视觉功能,甚至达到2.0及以上的“超视力”。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集团新刊《科学报告》上。
美国 2014年Apple APP Store中出现了一款名为“UltimEyes”的软件,由加州大学和Carrot Neurotechnology 公司共同开发,以提高玩家视力为特点。开发者表示:“游戏要求使用者点击难以触及的目标,借以重组使用者透过双眼传送至大脑的资讯,提升‘神经可塑性’。”对比测试发现,玩过这款游戏以后不仅视野更清晰,而且眼睛也不容易累。
让盲人“看得见”
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家公司的BrainPort产品更让人振奋,它可以让盲人“重见光明”!BrainPort眼镜通过微型摄像头捕捉影像和画面,这些影像信息会输入一个舌头感应片,感应片将影像画面转化成电脉冲信号,再通过舌头将电脉冲传输到大脑的视觉神经中枢。在北京盲校,使用者可以识别障碍、恢复自主行动,甚至可以开始学习汉字。
研究基本共识点
“看”这个行为是大脑完成的,而不是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只是由眼睛完成的。即使当我们睁开眼睛时,眼睛的作用也只是把光传递到视网膜,转化为神经生理信号,其余的一切都在大脑。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大脑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看得更好 ——哈佛大学首席神经生理学家艾伦霍布森教授

视觉形成

视觉的起点是视觉目标,视觉的终点是大脑的影像。传统视光学原理都把焦点集中在视网膜成像上。其实视网膜形成影像仅仅是视觉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视网膜上发生的是大脑视觉系统支配下的光电转换过程——光刺激视觉细胞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电流,生物电流通过视神经传输给大脑,形成视觉。
眼球与大脑
眼球为大脑视觉提供信息,是光学受纳器官;它不仅服务于大脑,也受制于大脑。在整个视觉系统中,眼球的作用可能只占1%,大脑才是真正的主角。视力是包括大脑在内的整体视觉系统、视觉能力的体现。传统针对近视的干预方法(近视眼镜、隐形眼镜、激光手术等),都是集中在眼球部分,让离焦的图像重新回到视网膜上,而忽略了大脑的干预作用。
脑力影像优化
大脑具备大脑皮层影像优化处理的能力,这里也包括对视觉影像的纠错、补偿和清晰化处理等内容。现代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对视觉影像的优化处理、解析能力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创造性的。它可以对处于非正常状态的图像进行必要的补偿、修正,把两个具有不同角度、不同清晰状况的像合成为同一个、更接近完整真实物象的影像(即所谓同时视、融合视和立体视功能);甚至能够显著改善影像的清晰度。
离焦状态下的1.0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优化图像的能力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学习提升的。这个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离焦状态下的1.0”。让大脑视觉系统具有把视网膜离焦信息有效处理成大脑皮层稳定清晰影像的能力,从而确保裸眼视力能够达到1.0或1.0以上,甚至出现2.0、3.0的超视力。这是解决近视、远视、弱视、散光等视光学问题的新方法。
“脑力视觉”的技术原理,充分展示了大脑在视觉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帮助人类获得更清晰的视觉终端——高清终端,还帮助我们获得更完美的视觉中枢系统。而通过视觉系统的中央处理器(电与电化学过程),我们最终将获得更高级的处理器系统,即超级视力。 脑力影像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视光学原理的近视治疗的黑科技,目前已经开始产业化。区别在于传统从眼球考虑、解决问题;脑力视觉:从大脑视觉神经系统去解决近视、远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