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特异功能的真实存在!
视觉感知并非眼球独立完成的功能,而是信息数据在大脑分析后的结果。
很多视觉幻觉图片正是利用了大脑的错觉和歧义。而在这些“奇异”的现象中,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视光研究者,就是脑力视觉。
不要轻信你的眼
这张爱因斯坦的面具在旋转到背面(凹面)时人们仍然感知是凸起的,太神(ke)奇(pa)了!


两张并排的人脸像,仔细观察,除了光影角度正好相反之外,好像并无其他特殊。

然而真相却是


一张凸脸/一张凹脸

3D立体的感觉来自于双眼的视差(视觉移开),再加上有些光影、运动、质感、遮挡等生活经验,给大家提供了无比真实的生活感知。




眼睛的“惯用套路”
      如果一个圆台,我们从垂直于圆台正上方往下看,由于两只眼睛的左右位置不同,会有一定的视差。

      这时(如下图)左眼看到的是左边这个有点移开的同心圆,右眼看到右边这个,这两张图片在大脑整合成一种里面小圆凸起于外面大圆的立体感,再现了从上方看圆台的感知。


      同理,如果从下方往上方看那个圆台,则正好相反(如下图)。相当于左眼看到右边图片而右眼看到左边图片。这时在大脑中出现的是里面小圆凹陷于外面大圆,再现了从下往上看圆台的情景。



      上文这两种方法正是我们平时看平面随机点立体图的两种策略——“透视法”和“斗鸡眼法”。按说这套回路无懈可击,可文章最开始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凸凹错觉,让人情何以堪?!
机智的“模块套用”
      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一个假说受到最多支持——“认知模块”。该学说认为人类视觉认知的过程存在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和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两种过程。前面一种更像是“模块套用”,根据人脑的熟悉程度直接迅速的标签对应:



真可谓花花世界,物种万千,蓦然回首,看到的都是“脸”~

蒙蔽双眼的大脑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爱因斯坦面具”一样,在凹脸转过来变凸的同时,面具的运动方向突然也逆转了!看来这种视深反向造成了所有知觉认知的逆转。

我们再拿下“盯着你看的小恐龙”做案例:


然而真相却是

      这个纸模恐龙的头部其实是凹陷的,而我们容易将它看成更为熟悉的凸起状。

      如果恐龙的脸是正常的,当我们向左挪动几步,我们应当会看到更多恐龙右脸的部分,左脸则会被挡住。但因为恐龙其实是凹陷下去的,所以当我们向左挪动时,我们实际看到了恐龙更多的左脸,而右脸反而被挡住了。

      在这个矛盾之下,大脑给出的解释是:恐龙的脸肯定是跟着你动了,且比你动的幅度还要大。
      看完整文,相信大家已经对视觉认知界最强大的“杠把子”——脑力视觉有了基本的概念。
鹤影国际官网:www.heyingguoji.com
全国服务热线:400-021-7155

 

  
2017-2019鹤影国际服务平台版权所有
QQ:531402509
微信号:jseecanKF
邮箱:kf@jseecan.com
电话:400-9288-833
工作时间:8:30~20:00